地址:合肥市经开区繁华大道与翡翠路交口经典广场A座7楼
电话:0551-62853688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58年,回望历史,一代代安徽电力科技工作者,胼手胝足、艰苦奋斗,为国网电科院的发展、为安徽电力工业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做出了朴实无华、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技术引领勇担当
1958年7月,国家燃料工业部以其直属的淮南电业局机关为主体组建“安徽省水利电力厅电业局”,成立“电业局中心试验所”,这就是国网安徽电科院的发端。
“当时条件十分简陋,办公场地狭小。高压试验班就在省电力局芜湖路老大院食堂边的一个房子里。试验设备只有从淮南带过来的一台150kV的实验变压器和介损试验器等,实验场地更是和办公场地一线之隔,这边做试验,那边办公。”追忆往昔,中试所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张传远感慨万千。
1962年底中试所撤销了检修工段,工作方向调整到技术监督、技术管理和试验研究上来。此后,中试所工作范围不断扩大,相继成立了热工、化学和电子等专业部门。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所在推广新技术、重大事故分析处理,以及测试设备的研究更新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助力全省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显著提升。1978年底,中试所更名为安徽省电力试验研究所,技术能力持续提高。
1980年8月,安徽电网发生了220kV电压互感器爆炸事故,造成长江南北解列,电网瓦解。安徽电研所由此提出了带电测试技术研究并获得成功。1982年,应用该技术检测出缺陷设备73台,引发了多种高电压设备大范围改造更新。1985年7月,该所创造了全省一年无主设备事故的记录,引来24个省150多家单位参观学习。
八十年代末,500千伏洛繁线及平圩电厂600MW机组投入运行,标志着安徽电网进入了高电压、大容量时代。九十年代以后电力工业的发展使电研所面临着新的挑战,技术监督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节能、环保、电能质量等八项内容,逐步实现从设计、监造、安装、调试、运行、检修乃至停用、技术改造等全过程监督管理。2004年初,安徽电研所正式改称安徽省电力科学研究院,企业科研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安徽电科院积极响应,勇担省内首座智能化变电站——220kV合肥植物园变电站调试任务,拉开了安徽省智能电网建设的大幕。2013年是安徽电网特高压建设阶段,安徽电科院再次勇挑重担,首次独立完成了皖电东送1000kV特高压工程淮南、芜湖两座特高压变电站的特殊交接试验。2018年,该院承担直流1100kV古泉特高压换流站的调试任务,实现了系统调试电压等级从交流500kV工程到交流1000kV、直流1100kV工程的飞跃,整体特高压现场交接试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1993年,马鞍山二电厂300MW机组建设期间,部分外部领导、专家对从未独立调试这一容量等级的安徽电科院其技术能力产生质疑。顶着如山压力,安徽电研所各专业部室、各管理部门均在马二厂设点办公,全院上下通力协作、众志成城,最终顺利完成机组调试,项目还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奖,安徽电研所的基建调试能力也得到了各界的充分肯定。 2010年安徽电科院首次参与省内首台1000MW超超临界机组调试工作(铜陵电厂六期)时,不仅工程完成的轻松写意、水波不兴,各方对安徽电科院的技术实力也早已深信不疑。2015年,安徽电科院调试的淮南平圩电厂三期2×1000MW工程#6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后,开创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成功调试世界首个同时具备“百万千瓦机组、百万伏变压器、百万伏高压线路”的“三百工程”。
2012年,在国网公司三集五大改革中,安徽电科院业务再次增容,原有的计量专业拓展了生产仓储业务,整合建立了省级客户服务中心。在电科院营销基地,“四线一库”自动化计量检定流水线正在7*24小时昼夜不息的运转。“这套系统建成以来,电能表计年检定量最高峰可达800余万只”,80后中心负责人庄磊自豪地介绍道。同样在营销基地,客服中心正充分应用“互联网+”服务模式,持续提升供电服务水平。2018年,公司微信公众号绑定客户量突破1000万,为支撑客户“一次都不跑”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展作为
要创新,就要把握时代前沿。安徽电科院建设早期,就在高压试验、电容器制造、汽轮机技术、热控自动化等多个领域,开展相关前沿性技术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高压专业一直是安徽电科院的传统强项。1978年3月18日的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上,中试所高压室选送的技术成果“大型变压器三倍频感应耐压试验”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展现了该所高压专业在全国电力系统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1989年,淮南平圩电厂从美国引进了最新的600WM火力发电机组。大机组并网运行给当时依然薄弱的电网系统造成了很大冲击。失磁故障运行、进相运行、无功波动复杂等很多关键技术国内的发供电和设备制造企业都尚未充分掌握。安徽电研所系统室(三集五大后重新组建为电网技术中心)瞄准大型发电机安全监视与无刷励磁系统前沿技术,与清华大学联合攻关,合作研究出60万千瓦机组励磁工况检测系统。该技术投入现场应用后反响出色,为安徽电网调度运行国内单台最大火力发电机组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最终荣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要创新,更要找准突破方向。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安徽电力工业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已经有了明显差距。“安徽电科院作为经济落后地区的科研机构,要在科技创新中有所作为,就必须独辟蹊径,更要先人一步。”电科院三级职员、原六氟化硫实验室主任苏镇西同志回忆这段岁月时感慨道。当时GIS设备在国内电网企业刚开始崭露头角,安徽电科院准确预测,未来全行业对六氟化硫气体的应用需求必然空前高涨!该院敏锐把握契机,以电气化学实验室为依托,成立了电力系统唯一的“六氟化硫气体实验室”,集中开展该型气体回收处理再利用等技术研究,成功破解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回充方面的技术难题,多次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实验室被确定为国网公司重点实验室,并成长为专业领域内具有卓越影响力的一流技术团队。
2010年以来,安徽电科院依托区域优势,积极与中科大火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技术交流,共同建立了电力火灾与安全防护实验室。2014年,实验室获批为省重点实验室,获得两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填补了电网企业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2019年,国网公司正式批复安徽电科院电气安全(火灾)实验室建设立项,新建后的现代化火灾实验室将为整个电网输变电火灾安全防护提供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国网安徽电科院正是在这种紧跟前沿又独辟蹊径的指导思想下,在高压线参测试、变压器运维、配网不停电作业、分布式电源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持续发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际标准牵头编写、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专利金奖等各类荣誉纷至沓来,科技领头羊地位日益凸显。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几代安徽电科院人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不仅在安徽电力技术发展史上留下了特有的印记,更将安徽电科院置于一个崭新高度。放眼未来,随着国网公司“三型两网、世界一流”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安徽电科院人将承载着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以踏铁留痕的坚实步伐,开启全新的征程,勇于担当安徽电网创新发展“排头兵”和技术支撑“主力军”,为建设“三型两网、世界一流”电网企业做出更大贡献。
编排:丁勇
凡未经新徽商网的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复制、重制、改动、展示或使用内容或服务,或在非新徽商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新徽商网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