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合肥市经开区繁华大道与翡翠路交口经典广场A座7楼
电话:0551-62853688
产业不兴,扶贫不牢。近年来,长丰县朱巷镇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将产业发展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让贫困群众在产业中增收,在增收中脱贫。
产业之花“香满园”
夏日渐远,繁花将尽。长丰县朱巷镇陈庄村村民董辉的绿化景观设备大棚里,却是另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牵牛、孔雀草、鼠尾草、鸡冠花等十几个品种的景观盆里绿意盎然,花开正妍,一盆挨着一盆摆满了6000多平方米的工棚。
在苏州打拼十几年的董辉回到家乡干起老本行,因品种多,品质好,一小盆景观花卉售价十几元,靠着种花,董辉不仅自己增收致富,而且带动周边群众前来务工,增加村民收入,“每天下午都有十几个人干活,不少是贫困户。”时下,国庆临近,他的景观盆已供不应求,“下一步还将扩大规模。”
像这样的种养大户和基地在朱巷镇不在少数。目前,该镇已发展有1个镇级产业园,1个电商产业园,4个村级产业园以及N个种养殖大户,形成了“1+1+4+N”产业格局。
联结带动“利共享”
朱巷镇坚持贯彻产业扶贫“四带一自”模式,积极探索出“四个一批”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即土地入股带动一批,劳动务工带动一批,技术指导带动一批和订单合作带动一批,形成辐射式扶贫效应。
陈庄村是该镇建档立卡4个贫困村之一。陈庄村扶贫基地产业园于2016年12月正式建成,占地面积约20亩,主要从事精品辣椒、蔬菜种植。所有参与产业发展的一般户和贫困户,均以“土地+产业”为资本加入该产业园生产,享受效益分红。目前以土地入股、务工就业、订单合作等方式参与园区生产的附近贫困户达25户,人均年收入约3500元。
今年41岁的李泽贤,出生在云南昭通,婚后和丈夫高恒忠回到了朱巷镇陈庄村,早些年一直在草莓园打工的李泽贤勤劳肯干,逐渐学会了草莓育苗。2017年,李泽贤自己投入100多万元建起了连栋大棚,因为草莓苗质好,畅销到浙江、北京、淮北等地。“没想到2018年一场大雪,把大棚全压塌了,心疼得没法说。”
在政府支持和家人的鼓励下,李泽贤又重新建起了温控连栋草莓大棚,如今,农场面积120亩,草莓大棚18个,火龙果大棚3个,吸收9户贫困户常年务工,零散工最多的时候一天56个人。脱贫户高长丰今年70岁,平时在农场做做杂活,一天能有120元的收入。
大户带动成效显著。红军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朱巷镇陈庄村,养殖面积高达6000亩,通过红军生态龙虾养殖技术协会,带动周边500多户农户共同养殖,每亩净收入达到3000元。朱巷镇油坊草坪扶贫产业基地生产的草坪销往全国各地,成功带动油坊、梁山、耿岗等村45户贫困户土地入股和劳动务工,人均年收入约5500元。梁道玉草莓大棚基地成功带动梁圩村、镇北村、庞孤堆社区等地群众200余户发展草莓种植,还成功带动梁圩、镇北、庞孤堆等村45户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劳动务工、指导培训等方式参与生产种植,人均年收入约6000元。朱小龙家庭农场瓜蒌基地、耿晓明的千亩桃园、梁道收的薄壳山核桃基地等都是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大户。
朱巷镇指导有条件的贫困户在园区、主体、大户的带动下,调整优化种养业结构,发展市场效益好、见效快的产业,通过发展产业吸纳贫困户务工,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造血”扶贫“谋长远”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朱巷镇在推进产业扶贫中,管理上突出“效”,产业上突出“特”,覆盖上突出“广”,让扶贫产业落地开花结果。全镇辣椒产业共带动178户284位贫困人员,人均增收4千多元。为促进全镇产业转型升级,朱巷镇提出“321”产业发展战略,即规划辣椒产业2万亩、稻虾养殖2万亩、其他农业种植桔构调整2万亩以及1个艳红辣椒田园综合体项目。如今,辣椒产业已成为朱巷的一张名片。朱巷镇将充分依托丁氏梦圆辣椒产业园,积极推进辣椒产业上规模,延升扩展产业链条,带动周边村居发展辣椒产业,积极打造万亩辣椒特色小镇。
抓品质、打品牌、拓市场,激发“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朱巷镇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产业扶贫模式多样化,扶贫效果日益凸显。朱巷镇扶贫工作站站长夏晨表示,该镇将继续以党建引领扶贫攻坚工作,充分依托“1+1+4+N”产业发展模式,用活土地资源,强化技术支撑,加大金融扶持,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开创产业扶贫工作新格局,为脱贫户致富增收开辟更多新的途径。
编排:丁勇
凡未经新徽商网的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复制、重制、改动、展示或使用内容或服务,或在非新徽商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新徽商网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