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一座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能源城市。
自1960年建市以来,安徽淮北累计开采原煤10亿吨,原煤产业一度占到淮北经济总量的80%以上,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在区域经济版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2009年,淮北市被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2020年以来,安徽淮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和“一二三四五”总体发展思路,着力谋划建立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转型升级 工业经济态势企稳向好
淮北缘煤而建,工业是立市之基、转型发展主要支撑。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历经煤炭资源枯竭、煤价断崖式下跌和去产能的阵痛,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实现产值1385亿元,同比下降3.5%;“四基一高”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5%,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的36.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2.6%,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的18%;非煤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占全市工业比重的67.7%和50.7%。工业经济发展基本态势企稳向好。
新旧动能正在转换。全市主要工业行业34个,基本形成以铝基、硅基、碳基、生物基、高端装备制造“四基一高”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煤电、煤化工、机械制造、食品、纺织服装和建材六大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企业梯队初步形成。全市现有规上工业企业609家。其中,超百亿元1家(淮北矿业股份),50~100亿元2家(临涣焦化、恒源煤电)。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连续多年上榜中国企业500强,淮海实业集团跻身中国制造业500强,口子酒业、理士电源入选安徽省制造业综合实力50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5家(规上工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6家。
工业发展加速集聚。全市现有省级开发园区5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获批省级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个。随着开发园区产业功能、生态功能、城市功能的改善,促进了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开发园区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
“五大制造”稳步推进。高端制造取得突破,相邦陶铝新材料、科宝生物精深加工生物医药中间体2个专项获批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智能制造稳步推进,龙波电气高性能断路器获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获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国家级2家、省级36家,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企业5家。精品制造成效初显,现有省级技术中心43个、“安徽工业精品”23个。绿色制造势头较好,现有绿色工厂国家级3家、省级7家。服务型制造扎实起步,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系统集成能力,向“制造+服务”转型。
勇开新局 工业重点产业蓬勃发展
面对新局面,淮北市在变局中勇开新局,各项重点产业蓬勃发展,为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基一高”产业保持强劲势头。铝基产业、碳基产业、硅基产业、生物基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快速发展,保持强劲势头。
2019年,铝基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9%,占全市工业比重的10%。碳基产业产值同比增长7.5%,占全市工业比重的9.5%。
硅基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3.7%,占全市工业比重12.8%。生物基产业产值同比增长51%,占全市工业比重的3.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3%,占全市工业比重的8.9%。
总投资50亿元的陶铝产业化项目,包括陶铝航空材料、汽车轻量化部件等正在快速推进。总投资16.8亿元的50万吨甲醇、总投资8.6亿元的欧励隆特种炭黑等重大项目正在快速推进。
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劲十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主要有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规上工业企业共114家。
2019年,新材料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8.6%。新能源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0.7%。生物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7.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9.9%,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3.6%。
力促传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原煤产量3804.6万吨、洗精煤产量1292.7万吨(含市域外);煤炭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7%,占全市工业总量的(增加值,下同)39.2%。全市发电量累计213.4亿千瓦时,电力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占全市工业总量的6.4%。2019年,煤化工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8%,占全市工业总量的3.7%。食品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7.3%,占全市工业总量的11.3%。
计划今年底并网发电的申能发电项目装机规模135万千瓦,为目前国际最先进、单机容量最大的新型高效、洁净、低碳燃煤发电机组。口子酒业总投资16亿元的口子产业园一期项目预计今年底投产,总投资13.6亿元的年产2万吨大曲酒酿造项目于今年5月开工建设。
多策并举 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年磨一剑,淮北市推动工业强市、制造强市迈上新台阶。高位推动,措施得当,全力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力谋转型之路。淮北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四基一高一大”转型发展方向,大力实施产业升级“个十百千”工程。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全市纳税过亿元工业企业达到25家,建成投资超十亿元制造业项目50个,催生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制造企业10家,打造陶铝及铝基新材料、碳基新材料、硅基和生物基“四基三千亿”,形成 “个十百千”引领发展、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工业运行提质增效的发展新格局。
全面用政策推动。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促进新型工业化、支持“三重一创”建设、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配套设立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各1亿元,发起设立新材料、陶铝产业发展、硅基新材料等8个产业扶持基金,总规模约78.99亿元,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市促进新型工业化政策年均支持项目近200个,奖补资金近5000万元。目前,推动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意见及政策、关于大力实施产业升级“个十百千”工程行动方案正在进行合法性审查。
全速抓增量培育。突出重大项目建设,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实施工业转型和技术改造项目145个,瑞柏新材料、荣盛智能家居等18个超亿元项目已投产,68个项目投资达到年度序时进度,全市工业投资增长7.9%,居全省第2位。通过推动项目快建设、早投产,全市17家新建企业进入规上企业行列。预计全年,70家以上新建企业可入规,新增产值超60亿元。
全面促存量优化。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去年以来,全市技术改造投资增速保持全省领先位次,安徽矿机、金冠玻璃等一批企业通过机器换人、生产换线、设备换芯,实现了产品升级、提质增效。促进土地集约、项目集中,去年,市政府出台了支持建设使用标准化厂房的试行意见,市高新区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正全面招商。坚持兼并重组一批、统一收购一批、依法破产一批,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僵尸企业”处置工作,促进“腾笼换鸟”,2018年以来,全市已完成处置“僵尸企业”107家,累计盘活土地8593.33亩。
六大工程 工业经济发展再提速
淮北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绩效导向,聚焦产业升级“个十百千”工程,坚持六大工程,扎实推进工业经济再提速,推动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集聚发展合力。坚持工业强市,发挥市工业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定期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压实县区党委、政府和部门责任,优化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增强考核“指挥棒”作用。
狠抓项目攻坚。坚持“项目为王”,完善招商引资考核体系,切实推进产业精准招商,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以大投入保障大产出。
推进动能转换。聚焦 “四基三千亿”,一个产业配套一个行动方案、一个产业基金、一个专家库、一个领导班子、一个考核办法,推动产业链式发展、跨越式发展。突出招商带动与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企业集群由“物理相加”实现“化学相融”。
深耕企业培育。“一企一策”,明确“路径图”“推进表”,培育百亿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发挥政策引力,鼓励优势企业专注细分产品市场,加快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树立中小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标杆,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破解发展瓶颈。建立企业(项目)融资需求定期推荐对接机制,用活产业引导基金,增加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切实缓解企业资金难题。推进闲置低效用地处置工作,腾出发展空间,切实保障新建产业项目用地。健全政企沟通长效机制,真心实意帮助企业解决纾难解困,优化营商环境。
加强运行调度。完善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机制,加强监测预警、分析调度和服务保障,确保全市工业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筑牢工业“基本盘”。稳住工业运行“基本面”,加快“僵尸”企业出清,提升产能利用率。